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工作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深化美育综合改革,提高美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做法和经验
(一)课程引领,教化学生
将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技能。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通识选修课模块,包括出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四个系列。目前经过教师申报、学院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面向全校开设47门通识选修课程。其中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系列11门,分别为成吉思汗系列研究、文学欣赏、数字美术与欣赏、实用宝石学、经典电视节目评论、艺术文化评论、地理摄影、影视美学、中外民歌、音乐剧、钢琴弹奏与赏析;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系列12门,分别为中国文化资源概览、唐宋诗词赏析、体育史、中国文化符号解读、西方文明通论、中华文明史、汉字文化、欧洲文化、国学管理思想、诗词美育、文学经典赏读(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中国典籍与文化。
此外,艺术类专业坚持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人才。
(二)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工作的整合路径
1、艺术教育与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整合
将艺术教育与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进行整合,将艺术教育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全方位,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如在《儿童文学概论》课程中渗透小学语文课本剧表演、儿童微戏剧表演、儿歌联诵表演等。
2、艺术教育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整合
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每年都有组织的进行教师技能的考核和汇报,其中就涉及到艺术类的项目,如讲故事、儿歌联诵表演、舞蹈、声乐、手工制作、简笔画等。
3、艺术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整合
依托专业优势,组建嘤鸣诗社——嘤鸣诗社是内蒙古高校首家诗词社团,成立于2006年。十年来,嘤鸣诗社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为口号,以提高个人文化底蕴、艺术造诣和诗词艺术修养,推动诗歌向前发展为目标,汇聚了全校各学院诗词爱好者,诗社的会员总数累计已达到600余人,现在校会员也有180多人。创办《嘤鸣》诗刊,刊登会员诗词300余首。2015年承办《内蒙古诗词·包头师范学院专刊》,刊登师生校友诗词作品。 目前共聘请5位有成就的诗人及文学院教授担任诗社导师,指导和点评会员诗作。近年来,先后请包头诗词名家王友众、靳楷龄、李野、张福勋、汪支平、康丕耀和文学院温斌教授、赵建军老师为师生举办讲座,培训大学生诗词爱好者500余人次。坚持每学年举办诗词创作大赛和吟诵大赛,激发大学生爱诗背诗写诗评诗的热情。
此外,先后成立了以儿童文学表演为主的“童心社”,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小脚丫学前教育探究协会”,以声乐表演为主的“大学生艺术合唱协会”,以舞蹈表演为主的“舞蹈协会”等,这些协会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充分发挥了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地域文化
我校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顺应时代召唤、牢记职责使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坚持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创作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在肩负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同时,为繁荣地方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市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报编辑部张伟及美术学院的苗景昌、刘亮、王红川四位老师获得“包头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我校教师长期坚持民族艺术教育和蒙古族文化艺术研究,教育科学学院主持相关各级各类课题共6项,发表教学和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2部,学生和教师获全国和自治区的学生艺术展演论文奖10项。文学院部分教师近年来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与研究,先后在核刊上发表诗歌鉴赏、评论文章约30篇;出版诗集2部,诗歌研究著作9部。2007年推开的“提高学生古代文学作品解读能力”的课题研究,获得大家认可,研究成果在2009年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由此深化而产生的结晶《古诗如月》一书,于2014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取得更好的诗教课堂教学效果,我院教师积极研究诗教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及方式的改革,并获得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以传统诗教文化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四)实践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艺术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点上通过“抓基础、重实践,渗美育”的模式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突显教学相长,德技双修的教育教学特色,彰显艺术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多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百场演出下基层”、“文化志愿者演出”等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借助这些实践平台,不遗余力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同时也将艺术的美育功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努力打造实践基地,形成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几年来,建成了多个实践基地,结合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党日活动等形式,积极与社区、中小学校、文化事业单位等取得联系,以合作共建、结对子等形式形成文化活动对接,定期派出教师或学生组织开展艺术教育与传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以爱心助教,促进农牧区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美术学院从2013年利用自身教师资源与数字美术技术,以爱心支教、教育实践等形式,对包头市土右旗苏波盖乡中心校,包头市青山区民族路小学、包头市一机第五小学、包头市铁路第五小学、包钢第七小学进行了数字美术支教、培训与辅导工作,在爱心支教中既锻炼了大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心,同时也渗透了美育教育,提高了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力,同时也开发了课程资源,针对中小学教育特点编写数字美术电子教材,培训了当地美术教师,2015年美术学院协同包头市民族路小学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字美术教学研讨会与数字美术大赛”,推动了数字美术在我区我市的普及与发展,美术学院师生辅导的实践基地的师生在全国数字美术大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在教育实习中,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如:在农牧区开发泥塑,羽毛画,树叶画,麦秸画,石头画,豆类装饰画等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解决了农牧区美术课材料缺乏等问题,同时开发了许多新的课程资源。今年选二名优秀实习生到土默特右旗农村学校支教,指导农村美术教育。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美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用3-5年的时间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2、整合资源,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3、积极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4、充分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搭建开放的艺术教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