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质量信息 >> 正文

包头师范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年12月15日 12:15  点击:[]

包头师范学院,坐落在享有“世界稀土之都”美誉的“草原钢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包头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包头师范学校、包头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包头师范学院。2003年,又与原包头钢铁学院、包头医学院合并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04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校名恢复独立法人资格。2007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7年,顺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小学教育专业作为自治区首批参加认证的师范类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在64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博学、笃行、齐志、恒德”的 优良校风,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坚持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基础教育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发展目标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区域发展领先的重要阵地,在自治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现招生专业44个,其中师范专业18个,非师范专业26个,涉及文学、理学等9个学科,其中文学类5个,占总专业数的11.36%,理学类12个,占总专业数的27.27%,艺术类9个,占总专业数的20.45%,法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工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管理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教育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经济学类1个,占总专业数的2.27%,历史学类1个,占总专业数的2.27%。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并存,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全日制在校生

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3941人,其中本科生13483人,专科生147人,硕士生211人,民族预科生100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96.71%。

(四)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2022年面向19个省份招生,招生本科专业44个,招生计划3323人,招生执行计划3224人(核减202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转入99人),其中区内本科2815人,区外本科409人。实际完成计划3223人,区内完成计划2814人,区外完成计划409人。

1.从录取方面分析生源情况

学校2022年本科执行计划3324人,区内本科计划2815人,其中ISEC和校企合作计划565人;区外本科计划409人。共计录取3223名本科新生,区内本科录取2814人,其中ISEC和校企合作录取565人;区外本科409人。区内普通文科院校一志愿录取率为100%,普通理科院校一志愿录取率为98.11%。

区内本科二批普通文科(ISEC除外)有15个专业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420分,高出自治区二本线64分。区内本科二批普通理科(ISEC和校企合作除外)有17个专业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349分,高出自治区二本线26分。蒙授文科超分数线25分录取,蒙授理科超分数线13分录取。

2022年我校共五个专业区内本科一批次招生: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语文、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物理学专业。区内本科一批普通文科有3个专业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481分,高出自治区一本线22分。区内本科一批普通理科有3个专业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462分,高出自治区一本线35分。区内本科一批次第一次投档数据显示:我校文科最低投档分482分,仅次于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医科大学,在11个区内本科一批次招生院校中位列第三;我校理科最低投档分463分,仅次于内蒙古大学,在11个区内本科一批次招生院校中位列第二。此数据反映出我校在区内本科一批次招生院校中,尽管一批次招生时间不长,但竞争力较强,考生认可度较高。这五个专业在本科一批次招生,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生源质量,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升了我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美术类、音乐类、舞蹈学、书法学专业,按专业成绩乘以60%与文化成绩乘以40%之和(即综合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成绩合格后按文化课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总体看来,这些专业生源较好。艺术类专业除音乐表演专业外,考生院校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00%,除音乐类专业外,其他专业院校一志愿录取率100%。其他艺术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舞蹈学专业、书法学专业)继续实行艺术类专业校考,选拔了一批更符合学校艺术类专业特色、专业要求的考生。

体育类本科专业录取规则按专业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体育教育专业一志愿报考率为102%,最低录取分数线为86.52分;体育教育(足球教学与训练方向)一志愿报考率100%,最低录取分数线为82.91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志愿报考率为96%,最低录取分数线为82.38分;从一志愿报考率和最低录取分数线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生源好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今年体育类专业录取分数线高出内蒙古体育类本科合格线4.38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体育类专业生源的数量充足、质量稳定。受疫情影响体育单招录取工作延后,今年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录取了一名运动训练专业单招考生,录取后该考生的单招录取结果公布,后该考生选择了单招录取院校内蒙古大学,因此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失去一个录取名额,导致有一个计划未完成。

今年普通文科ISEC专业和普通理科ISEC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普通文科专业和普通理科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去年普通文科ISEC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超过普通文科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普通理科ISEC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理科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往年,由于ISEC专业学费较高,考生往往优先选择普通专业,所以导致ISEC专业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专业。根据今年的招生数据可以看出,考生对我校文理科ISEC专业认可度高,即使学费较高,也选择报考我校,使得今年ISEC专业生源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2.从报到方面分析生源情况

学校2022年共计录取3223名本科新生,共计报到3200人,总报到率为99.31%。其中ISEC项目和校企合作专业录取565人,ISEC项目和校企合作专业报到563人;未报到2人;平均报到率为99.65%。

今年区内本科有8人未报到,报到率为99.72%,2021年区内本科有11人未报到,报到率为99.62%,区内新生报到率有所提升。

区外有15人未报到,报到率为96.33%,2021年区外报到率为96.67%,有13人未报到。区外新生报到率略有下降。

3.提高生源质量方面采取措施

(1)增加本科一批次招生专业

今年学校增加了两个专业(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一批次招生。目前学校区内有五个专业在本科一批次招生,招生人数由去年的248人增加至327人,且录取分数线均高于自治区一本控制线,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生源质量。学校本科一批招生最低投档分在区内本科一批次招生院校中名列前茅,反映了学校在一批次招生院校中的竞争力和考生对学校的认可度。

(2)加强招生宣传

高考期间学校在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进行了6周广告投放,每日访问次数在2800次左右,并安排了全网招生宣传入口引流。招生信息网上继续使用“E答”机器人,及时回答考生疑问,畅通考生的信息渠道,年度访问量38108次,咨询量38420次。策划制作了2022年H5电子招生简章,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通过多渠道推送给广大考生及家长。高考期间利用我校的微信公众号开展多种多样的招生宣传,先后推送了四期《我是包师毕业生,欢迎报考包头师范学院》系列招生宣传,以及我校五个专业区内一批次招生的宣传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录取期间,招生就业处和化学学院为曾身患重病的新生亲手送出录取通知书,并及时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了新闻报道,传递了对2022级新生的人文关怀,树立了学校的形象,体现了教育的温度。还利用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同时推进招生宣传,通过发放学校专业简介宣传册等形式向各地推介我校、宣传我校,提高了我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多种多样的招生宣传,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强化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了一支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1.生师比

截至2022年11月01日,学校有专任教师729人,外聘教师184人,教师折合总数821,学生折合总数14071,生师比为17.14:1。

2.整体结构状态

(1)年龄结构

学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分布基本合理,中青年教师已构成师资队伍的主体。目前,45岁以下教师442人,占师资总量的60.63%。

(2)职称结构

学校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制定岗位聘用条件,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教授、副教授388人,占师资总量的53.22%。

(3)学历学位结构

学校积极引进、着力培养高学历人才,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扩大存量与提高增量相结合。首先,重视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其次,采取各种激励政策,鼓励教师通过提高学历、攻读学位的方式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整体学历层次持续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87.65%。

(4)学缘结构

为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重视吸引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到校工作,积极选送校内教师到外校攻读学位或(学习)进修、访学,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目前,最后学历具有外校学缘教师722人,占师资总量的99.03%。

3.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学校牢固树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构建引进与培养并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着力构建“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关注成长”的教师评价办法,强力推进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岗位聘用等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一支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1)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学校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管理办法》、《教职工攻读学位管理办法》和《急需人才特聘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办法从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通过提高待遇、分类培养、特需特聘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2019年,出台了《包头师范学院教职工攻读海外大学博士学位管理办法》。2020年召开了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再次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管理办法》,出台了《教职工攻读学位管理办法》,对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和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积极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将师德禁行“红七条”写入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岗位聘用等制度文件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等的重要考核要素。加强教师教学及学术活动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行为基本规范、教学事故认定责任追究、学术道德规范等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将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2022年,学校从实际出发重新修订了职称评聘办法,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教学业绩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原则,职称评审采取说课、说课答辩、教学质量评价、科研成果量化积分综合评价的方式,岗位聘用采取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综合评价的方式,引导教师安心教学,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第一责任。

(4)充分发挥绩效分配的激励作用。自实行绩效分配制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奖励性绩效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向优秀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的原则,2018年新修订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把教学业绩作为奖励性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明确了工作量标准要求,除访学、进修、培训、组织派遣、产假等原因外,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定要求的教师,其年度或聘期考核为不合格,扣发全年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充分调动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5)引导青年教师坚定职业信念。修订了《包头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方案》,发挥导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突出导师在教学过程、专业发展方面对青年教师的指导;组织专项的岗前培训,聘请校内优秀教师为新入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培养提升新教师上岗能力。

(6)助力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校内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并组织教学经验交流,2020-2021学年共组织了5期的教学沙龙活动,聘请校内知名教师为新入职教师组织了10次不同主题的教学技能培训。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4.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学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规定下来,并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包头师范学院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条件(教师)》、《包头师范学院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安排意见》等文件规定,教授每学年额定教学工作量为200、为本专科生授课时数为72学时;副教授每学年额定教学工作量为280、为本专科生授课时数为144学时;未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工作量的教师,不得聘用到相应岗位等级,不可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从制度上保证了教授、副教授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共有教授职称教师76名,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有76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达到100%。

(二)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努力为本科教学提供优质资源。2021年学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3451.01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教学经费投入2744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559.53元,本科生实验经费支出46.18万元,本科生实习经费支出34.25万元。

(三)基础设施

学校逐年加大对本科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校舍

学校占地面积3079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325908.09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88387.26平方米,行政用房面积18725.06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6平方米,生均实验面积5.63平方米。

2.教学仪器设备

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6534.81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21.37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1749.65元。

3.教室

学校有可供学习的教室近446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34间,计算机机房28间,语音教室5间。教室和机房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的基础上,全天免费为学生开放。

4.图书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5414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100多个(其中150个电子阅览座位)。馆藏图书224.6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2.84万册,电子图书121.8万册;订购各类纸质期刊1100多种。可查阅中国知网电子期刊近9000种。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引进了国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超星座位预约管理系统等,在图书采访、编目及流通和座位管理等工作中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纸质图书和期刊全部实行开架借阅。开通了包括清华同方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相应的中文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百链云图书馆数据库、读秀知识库等110多个订购和免费使用文献数据库和平台,已形成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相互补充,并具有教师教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5.网络

学校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交换到桌面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独立运行的校园监控和节能专网与校园网协同互补。校园网部署了4800多个信息点和2650个无线AP点,注册用户16001人,实现了全校全员覆盖,出口总带宽达5300M。学校基于虚拟化技术利用近50台服务器搭建了三个私有云服务平台,支撑校园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数字校园标杆校”和“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基于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混合式教学,面向教师、学生、研究者提供大数据教学与学习分析平台。学校通过建设的异构计算集群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智慧校园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统一身份认证、主数据平台、一站式服务大厅和移动APP”等四大功能模块,集成了“教务、科研、学工、办公、人事、财务、资产、图书”等20余个业务信息系统,面向全校提供信息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已超10T。此外,校园网络平台还支撑着“网上招生、标准考场、视频会议”等10多个信息化保障业务。

学校建有较完善的网络安全技防设施和运维机制,校园网建成了具有容灾功能的双中心机房,网络总出口和数据中心均部署有防火墙,并安装了入侵防御系统(IPS)。校园网用户通过统一的认证计费系统进行实名认证上网,网络安全综合治理平台可以实时进行用户行为和上网流量监控,有效保障了学校教育数字化改革发展的需要。

6.体育馆

学校运动场馆总面积49824.00平方米。其中,体育馆13186.58平方米;400米标准运动场一块,19196平方米;300米足球训练场一块,11000平方米;篮球场6块,3494平方米;排球场5块,2605平方米;网球场2块,1612平方米。在保证教学需要的同时,对全校师生开放,能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需要。

7.食堂

学校现有学生食堂两个,总建筑面积约为12600平方米,设置学生就餐座位总数为3200多个。

8.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面积95746.96平方米,能够满足所有在校生的住宿。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强化服务意识,狠抓规范管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专业建设

为进一步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本科专业体系,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21〕1号)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包头师范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和我校专业建设部署,学校制定了《包头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按照“师范办精、应用办特、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展专业建设与评估。

目前有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二)课程建设

学校一直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强化课程负责人制,配合国家和自治区开展的课程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1-2022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一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确定16门校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2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3门校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三)教材建设

1.制定《包头师范学院教材管理办法》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包头师范学院教材管理办法》。

2.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学校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教材工作委员会,各教学单位成立党总支领导下的教材工作组,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包头师范学院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包头师范学院教材工作委员会在包头师范学院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各教学单位教材工作组,对本单位教材的选用工作负主体责任,落实相关工作。

3.严格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坚持“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公平公正”原则,各教学单位开设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必须经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教材选用的具体程序:课程主讲人推荐--教学单位教材工作组进行教材选用审查--学校教材工作委员会集体审议--公示本校教材工作委员会审议决定--学校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4.着力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

坚持首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原则。没有“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课程,优先选用国家和自治区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及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认真组织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马工程教材培训,帮助任课教师吃准吃透工程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提高任课教师使用工程教材的能力。将“马工程”教材使用情况纳入考评体系,将“马工程”教材使用情况作为二级学院年度教学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专业教育为主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从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变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四个转变”理念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知识、能力、素质、创新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学校尝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从2011年起,陆续与安博教育集团、上海杰普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等专业,按照“联合培养、发挥专长、理实一体”的培养思路,共同培养理念超前、技术先进、实践创新能力优、就业竞争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先后确定社会工作等八个专业实施国际本科学术互认项目。目前是国内拥有该项目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该项目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明辨性思维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ISEC项目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学校借鉴该项目的理念和做法,已辐射到校内其它专业。同时,该项目的实施为学校进行国际教育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

(3)辅修专业培养模式

为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在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基础上,学校制定《辅修专业设置与修读管理办法》,鼓励二年级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其他专业。

3.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党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 按照《包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指导意见》,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学校长效建设内容,确立“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各类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2019年开始,学校设立了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2021年共评选出10项,累计评选出22项。与青山区、东河区、土右旗、达茂旗、白云区、石拐区教育局建立新时代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联盟。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手拉手”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双向交流、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

(五)课堂教学

学校按照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把课堂分成大中小三种,其中艺术技巧类课程实施一对一教学;艺术欣赏类、体育类、外语类专业课程实施小班授课,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其他专业课程按照选课人数进行分班。

坚持“学生中心”理念,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引导的作用,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设计好教学,通过任务型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积极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积极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线上教学手段,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的高度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六)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应用”导向,构建“一体化、多模块、全过程、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模块;四年全过程实践,一年级以基础课程的实验和认识实习为主,二、三年级以专业课程的实验和分项见习为主,四年级以集中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为主。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理工科专业不低于30%。

15C44

包头师范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2.实习基地建设

2022年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新签署多个《UGS协同育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校校、校地、校企合作落地落实落细。截止目前我校共有教育实习基地(点)267个,专业实习基地(点)131个。

3.实验教学

学校加强实验室建设力度。学校本年度已投入461.92万元用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老旧实验室改造项目,投入26.23万元用于体育学院实验设施的采购。拟投入900万元用于建设化学学院核磁单晶仪器购置项目,拟投入60万元用于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设施采购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此外,各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条件基本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学校优化了实验室流程。本年度已完成2021年实验耗材网上申报、审核及核查工作,共有9个学院和部门申报了实验室耗材及开放耗材,共计70万元。完成了6个学院的实验室小型维修升级改造任务,共计20万元。实验教学采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校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80%。

学校强化了实验室安全检查力度。本年度安排了4次全校性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进行了6次实地检查,排查出133条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解决了其中96条安全隐患。

学校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科竞赛激励政策为抓手,积极推动各学院开放实验室,支持和鼓励教师在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社团协会活动以及加强课内技能训练。进行开放实验的实验室占学校实验室总数的25%。

(七)毕业论文(设计)

根据《包头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和《包头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对2022届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开题、论文撰写、教师指导、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利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论文检测系统,对全部毕业论文进行了检测。2022届毕业论文检测总体情况为:检测合格率为99.29%,检测不合格的论文取消答辩资格。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要求,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156”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持续推进“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四品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专业概况

学校现招生专业44个,其中师范专业18个,非师范专业26个,涉及文学、理学等9个学科,其中文学类5个,占总专业数的11.36%,理学类12个,占总专业数的27.27%,艺术类9个,占总专业数的20.45%,法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工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管理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教育学类4个,占总专业数的9.09%,经济学类1个,占总专业数的2.27%,历史学类1个,占总专业数的2.27%。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并存,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培养目标

1.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

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要求,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努力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坚毅精神,服务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主要包括服务面向、基本素质、职业特征、服务领域、人才定位等要素。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体现前瞻性、引领性、专业优势和特色。

(三)培养方案

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据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人才需求,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相匹配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过程性评价改革,真正实现“四个转变”。

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1)学生中心原则。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职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遵循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要求。

(2)产出导向原则。以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出发点,在对地区行业发展及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调查基础上,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专业认证标准等要求,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根据就业岗位特征和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矩阵,使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支撑毕业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夯实基础原则。要着眼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适当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安排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授课,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能力为重原则。要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四年一贯制分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实验、实训课时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理工类专业不低于30%。

(5)突出特色原则。师范类、非师范类专业要分别围绕“做强”、“做精”的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四)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以目标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理清每门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支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第二课堂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包含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课程。专业教育模块包含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师范类专业增设教师教育模块。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首要标准,以社会评价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办学的根本追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认真落实学校和二级学院党政主要领导抓教学质量的“一把手”责任制,在领导重心、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等方面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学校工作的着力点坚定不移地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各职能部门紧紧围绕教学、服务教学开展工作。各教学单位坚持将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1.校领导负责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实行教学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教学工作列入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校院党政一把手为学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会、党政领导联席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教学工作汇报,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坚持校领导分工定点联系基层制度、听课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各级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教学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2.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教学计划与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组织与教育研究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教学督导、教学秩序抽查和领导听课等制度,切实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健康运行。

3.经费保障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努力为本科教学提供优质资源。2020年学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3153.72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教学经费投入323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315元,本科生实验经费支出46.01万元,本科生实习经费支出142.31万元

(二)质量监控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各级领导、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同行听课,学生网上评教、三期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制度,形成了“标准、运行、评价、反馈、调控”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全程、全员、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各环节质量实施有效监控,确保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

14574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从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工程验收、学生学习评价、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评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通过评专业、评课程、评教学、评学习、评管理及各类常规与专项检查,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主要监控点的全覆盖。

1.专业认证

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认证任务,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为指导,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包头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努力探索教师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的有效路径,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师范类专业特色发展,全面保障和提升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小学教育专业已于2021年9月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专业重视认证状态的保持,积极推进持续改进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21年7提交认证申请,准备接受教育部专家现场考查工作。我校所有师范类专业均按照国家第二级认证标准进行建设,逐步完成师范类专业认证校内自评自建工作。通过校内评估的专业,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安排,经过学校申请、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依据受理条件进行审核、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等环节接受国家第二级认证,力争有1—2个或以上专业申请国家第三级认证。通过专业认证,进一步明确专业目标定位,使其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通过专业认证,建立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对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实行全程管理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2.自我评估制度

出台《包头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加强专业常态化监测。每年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培养规模和学生报考集中度,为专业调整提供参考。统筹考量本科专业设点数、就业率等因素,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专业多元化评价。积极组织开展专业以及本科教学自我评估,聘请专家组建专业评议组,以促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为重点,做好本科专业办学评估。全面推进“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本科专业认证。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有增有减。坚持需求导向,存量调整要优化升级骨干特色专业,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增量部分要全部用于新增国家、尤其自治区紧缺、空白领域的专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时调整专业及招生规模,实现人才培养供需有效对接。健全专业退出机制。综合运用各类评价结果,对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下、就业率过低的专业,限期整改、调减招生计划、暂停招生直至撤销退出。特别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内报考人数少、脱离市场需求,要予以撤销。

3.3+X教学检查制度

学校开展统一组织、相关部门通力配合、教学单位具体实施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常规教学检查,并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形成了以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3+X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检查以规范教学秩序为目的,主要检查教师、教材、教室的落实和学生到位等教学准备情况;期中检查以确保教学质量为重点,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重点反馈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期末检查以整个学期的教学运行质量为重点,主要检查期末试卷的试题质量、平时成绩及考风考纪情况。

4.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学校建立了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同行评教主要是学院同行之间互相听课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学生评教主要以教务管理系统为载体,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网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学生评教的结果广泛用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各类评优评先。

5.多层次听课制度

一是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制定《包头师范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建立各级党政领导听课看课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级领导的听课次数及要求。领导干部通过听课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发现学风、教风、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形成党政各级领导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二是校、院两级督导听课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深入课堂听课,全面了解并掌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诊断问题的原因,帮助教师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三是同行听课制度。制定《包头师范学院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办法》,规定同行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人,并在教研室范围进行评课活动,给出定性评价。同时组织校、院两级的教学竞赛、公开课、观摩课、教学改革示范课等活动促进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

6.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

每班选出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每月一次的教学信息反馈表,广泛收集广大学生发现的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反馈及学生选课、听课、实验、作业、考试、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7.“质量工程”验收和教学改革项目检查制度

制定《包头师范学院教学团队管理办法》、《包头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管理办法》、《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教学研究及教学建设项目管理文件》,对“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实行立项、中期检查、重点项目中期汇报、结项验收管理。

8.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评制度

实行教学单位教学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其中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由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学校年度教学重点工作和常规工作进行考核。

9.多渠道访谈制度

一是校领导走访座谈制度。根据《包头师范学院关于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制度的意见》的规定,建立了校级领导联系教学单位、班集体、学生及接待师生来访的制度,及时了解学校教学资源的保障情况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倾听师生建议,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教师座谈会制度。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由学院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听取教师对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教务处就一些重大教学改革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

三是学生座谈会制度。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教务处、二级学院召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向学生宣传和解读学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情况。

10.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一方面在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以及市场需求,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对毕业生本人进行调查,主要了解毕业生到岗后的工作胜任情况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1.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追求。学校为每一名新生配备导师,对其四年的学习规划及发展进行指导。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和检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

2.学风建设

(1)加强入学教育促学风

落实《关于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领航计划的指导意见》,根据《包头师范学院入学教育方案》和《关于做好2022级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通知》,扎实开展入学教育工作,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为避免大规模聚集,主要采取以班级为主要学习教育单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教育形式,贯穿学习爱党、爱国、爱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反邪教教育、人身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介绍、创新创业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组织发展工作程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教与学的方法和特点介绍、图书馆入馆教育,资助政策宣传教育、奖助学金评定办法学习等国家及学校关于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教育。

(2)以评奖评优促学风

以各类奖学金评审和“三优”评选为契机,通过橱窗展板、网络平台,集中开展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展,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创新,引导学生学先进、争先进、做先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2022届毕业生学生奖学金评选工作,评出各类获奖学生750人次,发放奖学金29.4925万元;严格执行《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正在进行2021-2022学年校级学生奖学金评选工作;开展2021-2022学年度自治区三优和校级三优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自治区级“三好学生”98人、“优秀学生干部”15人、“优秀毕业生”37人、“优秀班集体”3个,校级“三好学生”689人、“优秀学生干部”552人、“优秀毕业生”550人。

(3)以抓校规校纪促学风

积极组织各学院抓好校规校纪教育,为了维护校纪校规的严肃性,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截止到目前,共查处违纪学生70人,其中警告处分19人,严重警告处分11人,记过24人,留校察看16人。做好违纪解除学生的跟踪教育工作,截至11月13日共解除违纪1人。

(4)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促学风

2022年6月,通过召开线上工作部署会、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开展以“健康、安全、和谐、文明、成长、感恩、追梦”为主题的“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月”活动,7月,毕业生返校时,利用校园LED宣传屏、校园广播、易班等各种校园媒体渠道,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5)开展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活动促学风

以创建优良学风班集体为抓手,2022年评选出2021年度优良学风班集体66个,评出2021年度优秀班主任63人。共263个班级申报2020年度“优良学风班集体”。

(6)加强日常管理促学风

配合各二级学院加强学生考勤、考风考纪教育、“三早一晚”、违纪处理、公寓卫生安全检查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制定《包头师范学院加强学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抓好学风检察监督,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

学校202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3401人,截止8月31日统计,实现就业的毕业生2769人,初次就业率为81.42%。

(三)攻读研究生

202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有189人,考取第二学士学位1人,出国出境有9人,共计199人,占就业人数的7.12%。

(四)毕业生就业

学校202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3401人,截止8月31日统计,实现就业的毕业生2769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42%。学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有70人,截止8月31日统计,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有40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57.14%。学校2022年专科毕业生有66人,截止8月31日统计,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有63人(其中专升本56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45%。

1.促进毕业生就业所做的工作及效果

一是学校始终坚持落实“一把手”工程,树立全校就业工作“一盘棋”思想.

学校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行政主管、职能部门统筹、二级学院主抓、辅导员和毕业班班主任积极履职,专任教师积极参与,立足第一课堂主阵地,把就业育人的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健全学院内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2022年书记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访企拓岗”,105家,拓展中长期岗位3500多个。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全面合作,与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固阳县政府、东河区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学校与地方实现了科研共建、基础教育、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协同推进机制,为学校的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针对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书记校长按月定期听取就业工作汇报,分管领导不定期主持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会和推进会。前后共召开了10次会议。

二是针对疫情防控实际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阵地,拓展岗位,促就业。利用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机会、利用“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开展线上校园招聘活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对接,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求职技能指导,积极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对接平台。开通线上宣讲会通道,积极拓展“云”端就业市场,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线上交流互动平台,确保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服务不断线,切实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在学生未返校情况下利用云端平台,学校和各学院开展各类线上招聘会,宣讲会69场,直播带岗6场,参加企业350余家,提供岗位近7000个。利用毕业生返校机会,线下举办了3场招聘会,其中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教体系统进行专场招聘会,一次性录用我校37名毕业生。

三是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受疫情影响,很多单位招聘面试时间有所推迟,在此背景下个别毕业生出现纠结、焦虑情绪。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既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做好“暖人心”的就业服务工作,把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传递给每一位高校毕业生。同时,针对困难群体毕业生,采取“一人一策”,包联制等多种方式加强个性化指导,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行动,疏导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和压力。其中针对我校6名残疾毕业生,精准提供岗位,促就业。

四是持续加强就业育人理念的落实。把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通过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咨询等方式,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增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不断更新和提高学校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指导水平,学校不仅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师资培训,还向北森生涯教育公司申请,为我校师生免费开放“高校生涯一体化平台”和“教师生涯持续学习平台”,为线上就业指导提供了平台和内容支撑。

五是加强就业政策的把握,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学校精准对接国家就业优先政策,紧盯就业态势“风向标”,紧跟政策“指挥棒”。针对就业工作人员,学校定期举办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培训,明确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的工作任务,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就业工作的政策、做法,提高就业工作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针对用人单位提供“云平台”线上注册,申请空中宣讲会、线上招聘会以及发布招聘岗位,发布招聘公告等便利。针对毕业生,对就业手续办理等相关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开启电子签章功能,实现就业手续“网上办、零跑腿”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为报考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举办了培训班;为500多名报考选调生的考生申请到了免费的网络课程,并为学生免费邮寄了学习资料。

六是严格把关就业数据统计工作。从内蒙古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签约管理、派遣数据审核以及每周周报、月报、毕业去向落实统计等工作按要求及时报送,就业核查工作按教育部、教育厅通知要求严格把关,对于签订灵活就业工作的毕业生信息院系核查、学校复核,层层把关,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截止到8月31日我校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1.20%。

2.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

学校202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3401人,就业人数为2769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42%。其中考研升学的人数189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6.83%;中初等教育单位就业的人数是386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13.94%;基层服务项目170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6.14%;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26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4.55%;国有企业就业的120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4.33%;自由职业285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10.29%;其他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451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52.40%。出国、出境有9人,占就业人数的0.33%;参军入伍的有14人,占就业人数的0.51%,自主创业有15人,占就业人数的0.54%。

3.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98.00%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43.67%。

对不同专业类型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的专业类型为“电子信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和“文化艺术大类”,占比分别为13.36%、13.36%、12.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的原因:3.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表现感到不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原因评价主要为“流动性大”、“专业基础单薄”和“基本技能差”。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满意度均达到97.68%及以上。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满意度”满意度最高,达97.68%;其次为“动手实践能力满意度”,达99.01%。

七、特色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路径,构建了“双螺旋三递进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21-2022学年,学习双创课程的学生6818名,参加创新创业大赛28200人次,建设了15000平米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科技园),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56项、国家级奖项18项。获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课题3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1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背景下“‘148’创新创业培训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创业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学院”“自治区级示范性众创创业支撑平台”等荣誉。

(一)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双创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遴选校内具有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术背景的老师作为双创任课教师,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的企业家、投资人等作为创新创业导师。目前,学校已拥有双创教师65名,创新创业导师88人,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4人,面向双创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先后选派86名教师参加专创融合、“互联网+”大赛等师资培训22次。

建立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1个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园、16个校外创新创业基地、1个市级创业就业服务站,12个校级创新创业工作室,每个创新创业空间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和交流场所。建立了1个市级创业导师工作室、1个市级家庭服务业研究中心、1个校级创新创业研究所,以此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立项校级双创课题27项,自治区级以上双创课题10项,有效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学与研究能力,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按照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孵化、服务、文化”五位一体的内容,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科学构建双创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5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定了6个学分,设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4门,构建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选课人数每学期平均3300人,形成了面向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面向大二、三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习、面向大四学生的创新创业精英班、SYB创业培训的课程体系。出台了《包头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精英班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专著3本,合作编写《创业学什么》等2本教材,建立了创新创业案例库(包含30万个项目)、竞赛管理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平台。

二是深化双创教法改革。引导教师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将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基于创新创业实践基础上的教学法、斯坦福大学创新平台教学法引入课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建立了理论考试、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实践操作等过程性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创新团队。依托现有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资源,合作共建16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整合校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7项、自治区级立项61项、校级立项198项。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建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室等5个校级创新创业协会,组织开展了创客训练营、创业论坛、创客沙龙、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42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专业培养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注重引导创新创业“青春梦”自觉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构建了创新创业课堂、线上课堂、社会实践课等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积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理念,改革双创教师教育课程。

(四)质量保障体系

1.组织制度保障

按照学校机构调整,完善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配套制度和支持政策,出台了《包头师范学院竞赛奖励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

2.日常服务保障

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办公空间、办公桌椅、网络、公共的洽谈室、会议室、活动室等场所,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等手续。提供免费的创新创业培训、实训,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融资服务等,破除创新创业发展中的障碍,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3.场地经费保障

投入1.06亿元建设了15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此外,每年争取各级专项资金300万,投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竞赛,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快速开展。

4.考核评价保障

制定《包头师范学院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新创业工作综合考评办法》,围绕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工作、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比赛、学生自主创业情况、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设定10个分值考核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保证了创新创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学习课程,同时建立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精英班,为每一位有意向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学习机会,学生既可学习到学科交叉带来的丰硕资源,又可以选择更高层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更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两年来,学习双创课程的学生6818名,参加创新创业活动28200人次,培养创新创业精英人才30多名。在专创融合的教育下,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头脑,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2.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日益丰富

学校高度重视专创、思创融合工作,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双创周、创新创业论坛、“四品”教育活动等举措,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两年来,共举办学校“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企业家进校园、“敢闯会创”设计活动、“易企秀”创业活动等42项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四品”教育活动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成为学校活动品牌,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3.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逐年增多

利用学校创业园、众创空间、实验室,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锻炼机会。2021-2022学年,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7项、自治区级61项、校级198项,资助总金额58万,参与学生超过500人。学生创业项目《草原的礼物》、《桑谷农业》入选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成果。《鸿雁益基地》项目在全国双创会上进行项目展示。学生项目《蒙古族元素的mini创新作品》入选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毕业生直接自主创业15人,间接自主创业学生260人,孵化入驻大学生企业50户。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4.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突出

学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获得的奖项主要包括: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2项、内蒙古赛区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6项;第十一届自治区“三创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1篇创新创业论文荣获全国“优秀论文三等奖”,1个创新创业项目案例获评“优秀案例”。第十二届“三创赛”自治区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八届自治区“互联网+”大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3项、优秀组织奖1项,其中2个奖项进入国赛,第九届全国“创青春”大赛国赛银奖。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学校近几年逐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但与国内同类型院校相比,学校的教学经费投入还略显不足,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将在引进教师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突出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OBE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

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立较为健全的评价制度,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评价闭环;在评价过程中,有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

上一条:包头师范学院202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格 下一条:2022学校教务处信息公开数据清单

关闭

学校地址: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3号  咨询热线:0472-6193018
  版权所有:包头师范学院校务公开  邮政编码:014030
    蒙ICP备06005981  技术支持:敏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