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使学科结构更合理,学科优势与特色更明显,促进科学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层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把我校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较强的大学,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㈠发展现状
近年来,学校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学术交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成绩显著。科研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管理逐步规范,科研成果数量和科研经费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成果转化与技术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学术交流渠道逐步拓展,以人才培养与科技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等为主的社会服务有序开展,科研奖励办法和科研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性不断增强。
1、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学校现有专门史1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古代文学、政治学理论等9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中国史、物理学、生物学),二级学科点2个(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物理与化学);2014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硕士);现有55位硕士生导师,在校研究生91人。
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目前,已形成较为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批处于学科领域前沿、区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科研平台的功能日趋明显
始终坚持把科研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努力做好科研平台的功能完善与升级,强化平台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学校科研平台的快速成长。现拥有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2个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开放运行和资源共享,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2014年“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新平台培育项目,是学校获批的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初步形成了省部级、校级多层次建设格局,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阴山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学校、包头、乃至全区阴山文化科学研究力量,在阴山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发展,建成集阴山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挖掘整理,服务社会一体化的平台,形成了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完成了学校“1个中心,4个团队,3个基地、2个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建设既定目标,总体科研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3、科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获准科研项目总数达5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项,实现了从无到有、年平均7项的质的突破;省部级项目157项;厅局级项目375项,横向项目15项。累计科研经费2053万元,2014年度科研经费首次达到620万元。2014年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科技成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共发表学术论文29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93篇,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文章100篇;出版专著、教材96部;科研成果获奖91项,其中“双层钙钛矿锰氧化物单晶的物性研究”项目首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4、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所提升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导向,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相互兼职、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新的跨越。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为此学校还出台了《包头师范学院关于促进横向服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省部级以上的纵向项目,80%都与区域经济社会密切相关。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获批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4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重点实验室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包头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学校与包头市宣传部合作举办“五当召文化高峰论坛”;与阿拉善盟教育局联合开发学分制管理系统等产学研合作。2014年学校承办了包头市首届学术年会暨“创新转型.助力‘5421’战略”高端论坛,我校专家学者为包头市经济、文化、城市治理等方面出谋划策,凸显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5、学科建设发展体系逐步完善
先后出台了《包头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包头师范学院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遴选、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包头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专项经费使用办法》、《包头师范学院横向服务社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阴山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包头师范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环境。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系进一步健全、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有力推动了我校的学科发展。校园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举办了各类高层次学术讲座67场,广大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
㈡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学科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偏低,与我校总体发展目标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自治区内同类院校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科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造成学科建设中的诸多现实困难,如学科人才难以引进与稳定、学科人才在学科建设上难以投入更多精力、难以跨二级学院组建学科团队、难以形成集体攻关、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等。
2、学科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现有重点学科基本上是校内比较而言的传统优势学科,缺乏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性学科的重点建设,缺乏学科基础的有力支撑;学科之间关联度不大,在学科层面还没有形成集群影响力。
3、学科领军人才相对缺乏
学科团队中的学术骨干不足,团队凝聚力不强,科研项目不突出,标志性成果不明显,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4、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相对薄弱
没有有效的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机制,应用开发研究薄弱、能转化的科研成果较少、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高等。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㈠建设思路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团队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装备优良的科研平台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主动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发挥师范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特色优势;努力建设好现有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优势学科群;积极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政治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有机化学、凝聚态物理、植物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繁荣区域文化为主的特色学科群和研究领域。形成教、文、史、哲、经、法、理、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使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自治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使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㈡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较齐全、基础学科力量较强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优势集成、产学研结合、校地校企校所合作,加快传统优势基础学科向地方性、应用性发展方向学科的转型,形成一批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重点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和优势特色的艺术类学科,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系列科研活动,召开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系统统筹学科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等学科建设要素,不断提升我校的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㈢具体目标
1、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坚持以“一流学科、一流贡献、一流成果”为总体目标,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打造学科团队,培养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实施《包头师范学院 “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首批遴选出5个“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3个(其中艺术类1个),自然科学类2个。到2020年,力争建设1-2个左右具备冲击区内重点学科的能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在努力建设好中国史、生物学、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增列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同时,努力实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数学、英语学科领域的拓展。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00人以上。逐步形成传统优势基础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调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修订《包头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实现科研成果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鼓励教师出高水平成果,推动学校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力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累计9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100部以上,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15件以上,获得省部级奖励20项及以上。
2、推动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现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同时加强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投入。“十三五”期间力争建设4-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实施《包头师范学院“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遴选5名左右45岁以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15名左右35岁以下青年科技骨干。
3、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进一步加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动员广大教师,面向包头市各行各业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合作,为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当好智囊和参谋,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依托学校资源,拟建一批研究所(中心),使广大教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锻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我校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我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启动《包头师范学院支持地方发展项目实施方案》,拟遴选出3个服务包头市中小学及基础教育的团队,3个服务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团队,3个服务包头市热点问题的团队。设立服务地方专项支持基金,以包头市“6521”发展规划为指南,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围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打破学科专业和所在学院的局限,进行横向联合,发挥好学校服务地方工作积极性,扎实推进服务地方各项工作。
4、加大学术交流力度
本着互相学习、互惠共赢的原则,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互派专家学者讲学;由我校牵头每年组织召开3-4次国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学术影响。继续深化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三、保障措施
积极构建学科间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学科群,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带动全校各学科的全面建设和整体推进;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加强对重点学科的经费投入,包括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购置以及项目配套经费支持等,使这些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
㈠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鼓励和支持教授、博士和学科带头人组建各种形式的团队,把对学者贡献的评价更多聚焦在引领和带动团队建设上,并给予支持和奖励。加强“教学、科研、服务推广带头人+团队”模式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力量,培育团队精神,真正让优秀的人才带动一个学科、带动一支队伍、带出一个群体。
㈡建立学科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
加强学科建设的规范管理,保证建设质量逐年提高。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对重点学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定期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突出特色与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出台加强学科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实施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实行学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同时建立一整套学科建设检查评估的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㈢建设一流学科人才队伍
通过引进和培养,积极选拔和造就学科带头人,切实落实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使之能真正带领学科承担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在此过程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并集中在这些研究方向上进行建设,对这些研究方向进行人、财、物的支持。积极引进急需学科的高级人才,挖掘和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和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为其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和进行国内外讲学或研修提供便利条件,建设一支学术活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㈣持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继续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设立学科发展基金,突出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基地)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新专业的支持力度,使优势学科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品牌和支撑。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继续设立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负责人予以重奖,激励青年博士积极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科研课题,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㈤营造学科建设的软环境
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学术、业务交流的领域,聘请有影响的教授为兼职教授。同时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来所建立的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安排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同类学科进修学习,学校予以政策倾斜,使之在学术信息、学术研究与学术前沿等方面与国内外领先水平保持同步或部分超前。不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提高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㈥提升学科硬件水平
加大经费投入,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专项经费和学校项目库经费,重点建设我校规划的一流学科,加强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建设、实验条件建设、信息库建设、网络建设及图书情报资料的收集、获取和利用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创新性、标志性成果的产出,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